草榴最新地址 平潭镇海寺的黄檗故事 | 走进黄檗
草榴最新地址
平潭,故国大陆距宝岛台湾最近的方位。此地俗称海坛,素有“海蚀地貌甲六合,海滨沙滩冠九囿”之称。平潭四濒临海,东临台湾海峡,与台湾隔海相望,西隔海坛海峡与福清为邻。这里有流露的海水,蔚蓝的天外,干净柔滑的沙滩,灿烂多彩的日出和梦境一般的晚霞。天然,这里也有稠密历史悠久的古刹和禅门圣地。
“平潭”之名源于石
唐时,平潭为牧马地,曾称海坛山,以其山势远眺如坛而得名,俗称“海山”。又因岛上最高的君山,常有岚气弥散,故平潭一名“东岚”,简称“岚”。
唐朝武德元年(618),平潭属建州闽县。武德八年属泉州(今福州)长乐县,圣历二(699),属泉州万安县。北宋庆历中,平潭编为海坛里,从属福清县太平乡。南宋景炎元年(1276)升福州为福安府,定为行都,平潭属福安府福清县。元朝元贞二年(1296),平潭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福清州。洪武二年(1369),福清州复为福清县,平潭属福清县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4),水师海坛镇设平潭,平潭成为海坛营汛统辖的其中一汛,名“平潭”汛。嘉庆四年(1799),析福清县东南海坛等岛屿置平潭厅,属福州府。因主岛海坛岛有一平坦巨石得名“平潭”。民国《平潭县志》记录:“而考平潭所由得名之故,又因中有一石,平如坛,俗呼巨石为磹,后遂作潭。”
平潭古刹有水井
性吧地址据南宋梁克家撰写的福州方位志《三山志》记录,后唐清泰元年(934),平潭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释教古刹阴凉庵。在海岛上创建禅刹,立寺安僧,最初必须要有弥漫的淡水。从平潭现有古刹做事中,时时可见古井遗存。平潭释教协会所在地龙兴寺草榴最新地址,寺内菜地中就有一口宋代古井。
在敖东镇镇海禅寺,古刹天井里也有一口井。这口井始建于清代,井内壁下半部呈六角形,上半部呈圆形,井栏亦呈圆形。井径1米,深5米多,井水水质流露,于今仍可饮用。
宋元至明中前期,海上交易雀跃,平潭梵刹也随之勃兴。在元代,平潭海岛上有镇海寺、隆兴寺、净尘庵等一批寺庙庵堂。明代有龙泉寺、峻岭寺、金峰寺、澄澥寺、玉堂寺等一批颇具鸿沟的梵刹。明中后期倭寇跋扈,清初执行海禁,平潭东谈主口都迁往福清、长乐,闭关锁国同期,梵刹遭逢烧毁性打击。清中后期至极是清廷安定台湾后,派兵防备澎湖列岛和台湾,每三年交替一次。清兵换防技艺,将士官兵沿海谈要经由平潭,带来平潭释教重兴,何况香火带往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各地。
镇海禅寺黄檗缘
镇海寺,俗称西院寺,位于平潭县敖东乡安海村后牛脊山东麓。牛脊山笔名眠牛山,镇海寺始建于元代,鸿沟宏敞。四周回廊错误,院、舍、堂、房王人全。前殿祀五龙顺化王,中殿供奉释迦牟尼,后殿为文昌祠,天井双方为钟饱读楼、伽蓝殿、祖师殿,成为儒释谈三教合一的典型古刹。嘉庆九年(1804),后殿毁于火,嘉庆十五年再行开导。民国7年改为学校,民国12年改设平潭县第二区公所。古刹现有一块青石小碑,记录着这段历史,上刻“民国戊寅秋,区署落成驰念,区长翁子仁”。
目前的镇海寺,是八十年代村民集资旧址重建。古刹终末一进院的山墙正中,设立着一块魁伟的双龙抱珠石碑,名《重建后殿碑记》。此碑立于咸丰六年(1856),花岗岩石质,已断成六块,又再行锔为一体。碑文首先一句,即是“平潭禅寺,镇海其最著也”。
镇海寺与黄檗有着很深的渊源。崇祯十七年,隐元禅师曾来镇海寺说法,上堂法语有“没鼻眠牛横海岛,不须绳子再勾牵”之句。在能仁晃谈《隐元禅师年谱》一书中,对此事记录略详:“崇祯十七年/顺治元年甲申(1644),师(隐元禅师)五十三岁,所经城山、镇海、茶林、护国、东金等刹,各请说法,备载《全录》中。”
常熙兴燄禅师是隐元禅师23弟子中的第十五位弟子,他曾来平潭“大建镇海寺”。据仙门净寿所著、日本元禄十二年(1699)刊刻之《檗宗谱略》卷中“眠牛山镇海寺常熙燄禅师传”记录:“(常熙兴燄禅师)年将不惑,适无异头陀入闽,师特往受具,隐于海南眠牛山,不多,士庶归心者益众。至太师邓公、平夷侯周公辈,咸以师礼尊之,既而大建镇海寺。”
常熙兴燄禅师“大建”镇海寺后,有一位福清三山的谈士郑谈士,来到寺里。这位谈士能“以符咒,取桃枝作乩以降仙,判东谈主福祸皆验”。这位“仙”,就是无烟氏陈博。常熙兴燄禅师请降到“尘寰”的“仙东谈主”题山门联,仙东谈主作了这么一幅:“不坐狮、不坐象、不坐莲花,牛背长留今古迹;但看山、但看水、但看日月,虎溪何论实虚声。”
顺治八年(1651),隐元禅师为常熙兴燄禅师作《祝古稀词》一篇,念其腊高德厚,任常熙兴燄禅师为都监院之职。甲午之年,隐元禅师东渡时,常熙兴燄禅师“率众哭留,声震泉石”。隐元禅师为常熙兴燄禅师预题了其顶相,还说“待我东游总结,与君一顿楖栗”,这话隐含“嘱累”之意。真的,东渡两年后的顺治丙申(1656)年秋天,隐元禅师“不违旧言,特寄拂子嘱以大法”。隐元禅师东渡后,慧门如沛头陀住握黄檗,举常熙兴燄禅师为首座,常熙兴燄禅师天然垂老,但立在东谈主群中,“俨如泰岱之峙众山之上”。
镇海禅寺的南侧100米处,有一座祖师塔,是乾隆四十五年(1780)镇海寺僧修竹园和其徒祥玉合葬之墓。此墓占大地积约20平常米,坐西向东,墓圹用三合土构筑,呈方框状,上为八角盖顶,墓碑立在圹门之上。可见,在隐元禅师明末说法、常熙兴燄禅师清初建寺之后,直到乾隆年后期,仍有高僧住山。
离开镇海古刹,路边的老榕树仍是执意,石板路光滑而悠长,仙东谈主掌长过了房顶,青藤骑着墙疯长。古石厝墙面斑驳,目下新生的镇海寺,记录着明末黄檗禅师的兴修之功,处死的力量走过历史岁月,走向醒觉的阴凉……
实质起首:2023年4月13日《海峡都市报》“海都新闻”
作家:白撞雨草榴最新地址